曾國藩教授於二ooo年向 證嚴上人提出構想,並著手進行規畫。
無語良師 成就準醫師的第一刀
使用急凍大體的「臨床解剖與模擬手術教學」(Clinical Anatomy and Operation Simulation )不同於「大體解剖學」(Gross Anatomy )。「臨床解剖與模擬手術教學」完全模擬外科手術操作程序,由於遺體採急凍後回溫處理,觸感與活體手術幾無二致,為醫學系七年級學生必修;而「大體解剖學」供實作的大體老師已做防腐處理,教學目的在於觀察、認識整個人體組織構造,是醫學系三年級必修課程。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表示,看到遺體捐贈者對慈濟的完全託付及對醫學教育的期許,促使他不斷思考,要如何進一步發揮這分可貴資源,「以往傳統防腐處理造成 蛋白質變性,使操作者觸碰人體的感覺與臨床手術時所遭遇的情境截然不同,限制了基礎解剖學與臨床手術間的連結。」曾主任說。
得知德州休士頓醫學中心偶爾會將未做防腐的身體冷凍起來,作為日後病 理檢查使用,迸發了曾國藩擴大遺體捐贈意義的思考。「捐贈者往生八小時內,經過驗血、消毒後,以攝氏負三十度急速冷凍儲存遺體;上課前三天回溫處理,室溫下只能使用四天。冷凍大體除了沒有血液流動、心跳、脈博、呼吸與體溫外,組織器官皆與活體相同且具有彈性。學生手術演練時,可以準確觀察各組織與器官,並模擬臨床處理與手術技術。」
揭開台灣醫學教育歷史性的一頁
為發揚捐贈者奉獻醫學教育的心願,2000年慈濟大學解剖學科向 證嚴法師提出「以未防腐的捐贈人體作臨床教學訓練」的構想。在 證嚴法師的鼓勵下,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及解剖學科王曰然主任著手規劃此一創舉,開發了以人文互動為基礎的模擬手術教學課程。2002年5月26-29日,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外科團隊合作,為本校第二屆醫學生在畢業前舉行了首次基礎臨床技能及手術教學訓練,揭開台灣醫學教育歷史性的一頁。
隨著第一次模擬手術教學的成功〔註:在大體實習室進行〕,慈濟大學更在慈濟基金會及所屬慈善、醫療、人文、教育四大志業的協助下,於2003年9月15日創建了全台唯一以人體為對象、擁有八個手術台的模擬手術室及專門為保存未經防腐處理的遺體所設計的急速冷凍設施。為因應未來外科手術技能發展趨勢特別是微創手術的進展,運作五年後,再於2008年9月完成訓練設施改進工程,全新「模擬醫學中心」就此誕生。
歷經幾次修正,如今四天的實做課程已演進為包含兩天半的醫學生模擬手術(初階)基礎臨床技能訓練(含實做及考試),爾後的一天半視需求而安排慈濟醫療體系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的進階訓練課程。除了實習醫師的課程外,近年更發展獨立的進階訓練課程(完整四天),提供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進階訓練的需求。這項結合「面對面與家屬互動來啟發參加者的視病如親的同理心」及「以實際人體為對象」的課程訓練,是本校實習醫師進入大外科實習前的必修課程,近年來更成為本校與國際姊妹醫學院校師生交流的重點課程。
除了廣受全球醫學教育工作者的讚揚外,本校模擬醫學中心特有透過與家屬互動而結合人文醫療情懷的涵養於醫師專業訓練的規劃,更於2009年2月吸引了榮獲普立茲新聞獎的記者Ian Johnson關注,主動前來參加課程,並於4月22日於華爾街日報的首頁報導慈濟大學此項劃時代的教學創舉,著實為莫大殊榮。